俗話說,名如其人。從古至今,家長給孩子取名字都極其講究。而為取名字引經據典,也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。在古代,人們為符合禮制、彰顯品位,偏愛用生僻字取名字,如西漢元帝劉奭、三國謀臣荀彧、唐代小說家張鷟、南宋詞人姜夔等。在現代,家長為表達對孩子美好人生的希冀,而追求取名的創新性與特殊性,如有柔軟、和順之意的“嫕”,有吉祥之意的“祾”,有品行美好之意的“婠”字,有自強進取之意的“忞”等有象征文化品位、美好寓意的生僻字,多被青睞。
事實上,姓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。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歷史故事,每個漢字都有非凡的文化蘊涵,值得我們傳承、發揚。而且,姓名權是法律賦予公民個人的人格權利。至于取什么樣的名字,用什么漢字取名字,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,公民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。面對有生僻字姓名的群眾,無論是傳承下來的生僻字姓氏,還是有個人訴求的生僻字名諱,我們都不能在為群眾辦事上“甩鍋”、繞道。為此,公安部門對人口信息庫專用漢字庫進行擴容升級,將包含少數民族文字、冷僻姓氏在內的7.2萬個漢字,收錄到人口信息庫專用漢字字庫,基本滿足了老百姓身份認證需求。相應地,包括教育、銀行、交通、教育、醫院、社保等機構與行業也要“動起來”,架起互聯互通服務橋,以徹底化解姓名有生僻字的老百姓辦事碰壁的尷尬。
有時候,父母越追求回歸傳統文化,越重視孩子名字背后的文化意義,就越容易偏愛生僻字。而從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擷取美好寓意的生僻字取名,對家長的文化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。如果父母為附庸文雅,專揀難辨、難寫、難讀的生僻字,生硬地塞進孩子名字,非但不能賦予孩子姓名以美感,反而為孩子人為設限,甚至把孩子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。一位被父母寄予飛黃騰達之盼的某靐龘小朋友,非但沒有因姓名受到關注,反而因名字被周圍的人漠視,甚至有同學調侃他“雷立方+龍立方”。
其實,孩子取帶有生僻字名字,背后常常是父母育兒的焦慮心理。名字不過是人在社會場域內的象征符號而已,與前途命運并無必然聯系。高大上的生僻字名字既不是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法寶,也承載不了父母過多的美好期待。與其用與眾不同的生僻字名字給孩子徒增煩惱,倒不如將部分個人偏愛與執念讓位給實用性。即便是古人,取有生僻字的名字,也有著現代人難以理解的避諱親、賢、尊的無奈。
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人生之路何其漫漫,不是通過生僻字命名就能行穩致遠的。一個恰當的名字,應當是家長用簡練、平實的字詞表達父母深厚寄望的名字,而不是家長為追求高雅文化故作的高深。父母與其將孩子的美好人生寄望于生僻字上,倒不如多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,培養他們成為自己美好人生的圓夢人。(作者:謝軍,系法學博士)